发布日期:2024-12-17 11:04浏览次数:
3月8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中心,紧密联系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5市,突出“山河交融、中心引雷火竞技平台,领、轴带支撑、全域协调”发展导向,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规划》明确了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圈等6项重点任务。
作为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济南引领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聚焦强化济南辐射带动作用,明确了优化济南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城市“瘦身健体”、提升城市品质魅力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其中,济南中心城区突出泉城风貌和历史文化核心,抓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楼、上新街等片区保护提升。东西部新城区要构建“两翼齐飞”发展格局,按照“产业导入+公共设施建设+高品质社区建设+快速交通链接”思路,做强做优东部中央商务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区、汉峪金谷片区,加快建设济南东站-济钢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彩虹湖片区,全力推进中央活力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维持沿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统筹推进南北两岸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促进南岸城区功能和人口向黄河北新城区疏解。补齐长清区、济阳区、章丘区城市服务配套,全面融入济南中心城区发展。加强莱芜-钢城省会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载区。发挥济南战略区位优势,服务区域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高标准建设济南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强化城市空间开发管控,《规划》提出,加快济南非核心功能和设施有序疏解,适当疏解二环路以内老城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制造环节雷火竞技平台,、一般性装备制造基地、普通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同时,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分步实施丁太鲁新徐片区、泺口片区、宋刘片区、腊山工业园等存量片区改造。
《规划》明确,要保护济南城市历史文脉,严禁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挖湖造景,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砍伐老树。突出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城市特色,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休闲环境和本土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发展格局。济南都市圈将依托济青通道、京沪通道、黄河纽带,打造济淄、济泰、沿黄三大发展轴。
济淄发展轴。依托济青通道,构建以济淄科创制造走廊为主要载体的东西向发展轴,推进济淄两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个同城化”建设。
济泰发展轴。依托京沪通道,构建以济泰生态文旅走廊为主要载体的南北向发展轴带,深化济南、泰安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合作,协同推进泰山、黄河、大汶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推进泰山、齐长城等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泰山“齐鲁绿心”。
沿黄发展轴。以黄河为纽带,分区优化沿黄空间功能,构建功能多元、有机融合、协调联动的沿黄发展轴,合力打造沿黄达海设施联通大通道、绿色生态大走廊、特色产业发展带。
此外,《规划》还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济南市章丘区-邹平市-淄博市周村区,平阴县-东阿县-肥城市,济南南部山区-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等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区)一体化发展路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以济南枢纽为核心,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的都市圈内联外通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同时,加快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项目建设和三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济南云巴高新东区环线。
畅通都市圈公路网。完善济南都市圈“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济南都市圈环线和济南绕城高速、济广高速、京台高速、青银高速繁忙路段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便捷通畅的跨黄通道,加快建设G104京岚线黄河大桥改扩建、齐鲁黄河大桥等跨黄桥隧。
推进济南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实施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强化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建立泰安、德州、淄博、滨州等市与济南机场的快速通道,实现都市圈内1小时到达机场。
打造海河联运黄金水道。抓好小清河数字(智慧)航道建设,建成小清河复航工程,打通济南都市圈出海新通道。研究论证京杭运河—小清河联通工程、徒骇河通航工程,增强内河航道通行能力。适时开展黄河适宜段通航研究。加快建设小清河济南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河海联运和公铁水多式联运。
产业合作和功能互补是都市圈发展的抓手。济南都市圈将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着力构建有重点、分层次、韧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共同组织实施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探索建设都市圈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加快建设济南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突破量子科技、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规划》明确,实施新型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支持济南市打造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争取布局建设2-3个工业大数据省级区域中心和行业中心。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推动济南国家E级超算中心融入国家分布式超算互联网系统。加快建设济南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济南)、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应用,完善国家级、省级及边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推进济南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依托济南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大脑”优化提升工作,建成协同服务的都市圈城市大脑集群,合力建设智慧都市圈。
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规划》明确,发挥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联动淄博加快发展科创金融。支持济南市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争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建都市圈高品质消费空间体系,积极打造泉城路等智慧商圈和特色街区。以济南市成功创建普惠托育试点城市为抓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共筑优质产业生态圈,《规划》提出,制定产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强化济南周边城市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打造“济南研发+周边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格局。分类培育一批5000亿级、3000亿级、1000亿级产业发展平台。共建都市圈产业(链)合作机制,建立产业链协作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发展。
根据《规划》,济南都市圈将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济南都市圈建设中,将增强济南市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战略位势。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积极推进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取建设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积极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开展济南至淄博高速公路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推动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承担相关战略任务,支持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谋划建设黄河流域(济南)水生生物监测实验室等黄河战略重点实验室。
打造创新共同体。实施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协同推进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促进淄博科学城、大学城、创新谷、科创中心等科创片区与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效链接。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射线类科学仪器研发平台等重大创新工程,承接北京创新功能外溢,争取设立首都科研院所分支机构。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突出济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带动作用,完善“1+6+N”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技术转移中心。扎实推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辐射带动都市圈实现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行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发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建好侨梦苑·国际人才港、山东省留学人才之家等人才集聚载体,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开放是都市圈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规划》提出,济南都市圈将推动改革系统集成、高效协同、走深走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开放,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和完善济南都市圈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坚决破除各类城镇落户隐性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支持都市圈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建立都市圈统一高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机制,建立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合作机制,鼓励发展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
共雷火竞技平台,建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支持都市圈内有条件地区探索设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鼓励建设双向“飞地”合作平台,建立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等重点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共享机制,协同开展制度创新和产业合作。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依托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完善济南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到2030年培育形成50家左右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打造20个跨境电商园区。推进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推动济南综合保税区、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共建陆海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济南都市圈将强化与青岛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济青科创制造廊带,促进黄河流域城市开放协作和陆海港口联动,唱响新时代济青“双城记”。深化济南市与临沂市革命老区对口合作,重点打造产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文化旅游4个合作升级版。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省级新区探索园区合作机制,发展“飞地经济”。
同时,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支持泰安市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黄河流域交流互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长效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济南都市圈将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营造山清水秀现代化都市圈。
同保共育山水生态格局雷火竞技平台,,济南都市圈内将共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依托泰山和济南南部山区主要生态控制区,串联徂徕山等生态资源,构建鲁中区域生态屏障。共同实施水环境保护行动,加强区域再生水利用,到2030年济南市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以上,其他市区和县城达到55%。
推动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试点。开展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发挥济南市有利条件、加快打造济南环保产业集聚区。支持都市圈内城市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工作,探索环境治理项目与经营开发项目组合开发模式。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到2030年济南、淄博、泰安等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积极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加快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应用,推进城市货运配送绿色化、集约化转型。
《规划》明确,将联合制定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支持都市圈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利用碳普惠平台践行低碳行为。支持济南、泰安等有条件的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推进公共卫生高效协同,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济南都市圈建设将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圈。
其中,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推进都市圈内率先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汇集、数据共享、创新应用和创新服务。加大医学类省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按规划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
依托各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联合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利用现有互联网技术平台,鼓励学校跨区域协作。推进教育同城化发展,建立济南都市圈教育合作机制。支持都市圈内高校强化建设,高水平筹办空天信息类大学。
在挖掘文化底蕴中,济南都市圈将加快推进大运河、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推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推进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推动济南都市圈大遗址保护纳入国家记忆工程。
在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中,高品质建设泉水文化旅游标志区,实施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连片扩容,加强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保护利用,加快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实施齐长城文化公园、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工程,共建“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齐长城文化旅游带、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品牌。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规划建设济南市博物馆新馆等文化设施,推进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中心)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研学旅游一体化发展。
同时,高水平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网格化推进城市医联体,推动高水平医疗机构有序向新城区、乡村扩容延伸。建立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机场、地铁站、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治安防控,构建圈层联防联控网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区域交界地区城市管理协作水平,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